
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
簡介
梵語 Amita , 義曰:無量光,無量壽,又義甘露(密教稱為甘露王)。
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
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
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
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
生平事跡
《佛說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是妙喜國的國王——世饒王。
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
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
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
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
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
再說還有輪迴之苦。
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
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
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
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既我們的生存環境)。
他想,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淨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
從此他發下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
要知道他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比擬的,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
經過數劫的努力,他的無邊願力終於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
從此成為了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讚譽的阿彌陀佛。
眾生通過念佛一心來到西方極樂世界。
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能夠聽受佛法,而且壽命無有窮盡,還可以知道各處其他眾生的心念和命運,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

關於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因其光明巍巍殊妙,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而為諸佛光明之王,且佛壽無量,故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說大阿彌陀經》記載:
阿彌陀佛在成道以前,有一世為國王,聽聞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心生歡喜,乃發起無上菩提心,
捨棄王位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修行,稱為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從世自在王佛為他宣說二千一百萬佛剎國土的清淨殊盛中,構築了自己淨土的藍圖,
後經長遠劫修習無量功德,願行圓滿,終至圓成佛果,成就極樂淨土。
阿彌陀佛的種種身形中,一般民間常見的為結跏趺端身正坐,
手結彌陀定印(右手仰疊在左手掌上,兩手大姆指指頭相對微微接觸,置於腰際);
亦有立像作接引印。
阿彌陀佛的悲心深切、慈心廣大。
以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脅侍,在極樂淨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合稱「西方三聖」。
因此,在中日等國,信仰阿彌陀佛的信眾甚多,
因此有「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的諺語。
《佛說大阿彌陀經》記載:
阿彌陀佛,因地修菩薩行時,曾發四十八願,
其中第二十九願:「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
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因此深弘誓願,
故在成佛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
臨終時必蒙諸佛菩薩來接引至淨土佛國。
(以上資料均由網路蒐集整理,如有問題敬請直接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