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原來就是佛像外觀三十二特色之一
不論木雕、陶塑或石刻往往在表面飾以金色,以表現佛的功德,如日光普照一切眾生,無所不在。
如佛經所云:(佛)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莫不大明。
金色相,其色微妙,勝閻浮檀金。
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
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台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
佛的三十二相
選錄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復次,善現!三十二大士相者,謂
如來足下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是為第一。
如來足下千輻輪文,輞轂眾相無不圓滿,是為第二。
如來手足悉皆柔軟,如覩羅綿勝過一切,是為第三。
如來手足一一指間,猶如鴈王咸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是為第四。
如來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是為第五。
如來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是為第六。
如來足趺脩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是為第七。
如來雙腨漸次纖圓,如瑿泥耶仙鹿王腨,是為第八。
如來雙臂修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為第九。
如來陰相勢峯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是為第十。
如來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是第十一。
如來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是第十二。
如來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
如來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眾寶莊嚴眾所樂見,是第十四。
如來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
如來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
如來髆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
如來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
如來身相修廣端嚴,是第十九。
如來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諾瞿陀,是第二十。
如來頷臆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
如來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
如來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
如來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
如來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
如來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是二十六。
如來梵音詞韻弘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是二十七。
如來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是二十八。
如來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皎潔分明,是二十九。
如來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
如來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覩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是三十一。
如來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
是名三十二大士相。
金銅佛像鑄造的方式主要有二:翻砂法和脫蠟法
翻砂法是以砂或粘土為材質,做成和成品凹凸相反的模子,通常由二個以上的模子組成。將青銅溶液流入後,去模即成,如頭光或身光的部份,六朝多用此法。此法表面較為粗糙,精緻度不足,適用於戶外等大型佛像。
脫蠟法是以蜜、蠟等作成與成品相同的模型,外覆以粘土,蠟經加熱後流出,其空隙註入青銅合金,拆出內外模即成,此法可製造較複雜的器形。隋代是翻砂型逐漸改用脫蠟法的轉變期,隋代之後多用脫蠟型法。鑄造成型後,外塗金汞相溶的金泥,經過炭烤加熱,使汞蒸發汞,再經過刷洗、壓光等過程,使鍍金堅實附著於器表。初成型的成品表面是粗糙,需要經過細部修整和打磨等手續,或是刻線以表現眼或衣褶等,使造像更加生動。
今日生產技術已大幅提升,已經不再使用過去含汞如此不環保的方式,而採以金屬離子附著加以奈米防鏽處理,所生產之產品不僅法相莊嚴,表面細緻且保存年限也大幅提高。
現存石雕或木刻作品,往往尺寸較大,金銅佛根據文獻記載亦不乏六尺以上與人等高的作品,但是因為歷經北魏、北周和唐代的三次滅佛、戰亂和經濟不景氣,造像屢被破壞,銅造像被熔解而再利用,因此早期留下的多為二、三十公分以下的造像。
明、清因距今時代較近,寺廟中可見大型造像,但因銅材價值昂貴,故多為木或石為主材料外塗金;再加上移動不易,國內和歐美少見大尊金銅造像,小尊的造像易於隨身攜帶,可作為行旅時的護身符;再者,金銅佛可供於家中佛堂祭祀,再配上裝飾精緻的配件,想像其安置於供桌上,必然金碧輝煌,氣勢莊嚴。
盛凡鎏金銅嚴謹的生產工序:
設計原版(有多位具有20多年創作經驗之老師傅)
製作生產模、 蠟模、組合與修整臘模、沾漿、淋砂、脫蠟、殼模預熱、澆鑄、去殼模、清砂、切割、修模、粗磨、亞焊、細修、拋光、離子鎏金、表面附著、局部彩繪、品管、包裝、出貨。
正常程序需時20-30個工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