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中國佛教藝術在美術史上可謂冠絕千古,標程百代,擁有不朽的地位。
而金銅佛像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最為突出的一類。
金銅佛像也稱為「鎏金銅佛造像」,是以青銅佛像為胎體。
外面塗抹金汞相溶的金泥,加熱之後使汞蒸發,剩下金附在銅胎上,俗稱「鎏金」,然後加以打磨、刻線而成。
由於材質珍貴,製作不易等因素,金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多供奉於宮廷,寺廟或善信者之佛堂。

常見的金銅佛像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度母等。
金銅佛像主要有漢式和藏傳兩種。
漢式佛像特徵分明,既顯莊嚴儀態,又具民間情趣。
藏傳佛像造型豐富奇特,工藝精湛。

來看看各時期的金銅佛像

via GIPHY

鎏金佛像

漢傳鎏金佛像的歷史

漢傳鎏金佛像的歷史

東漢,三國時期:佛教造像藝術與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出現了比較規模的佛教造像。隋朝出現了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朝,唐代達到頂峰,此時的造像充份體現出了大唐盛世雍容大度的氣派,成為中國佛像雕塑的黃金時代。宋、元時期以菩薩像居多。

明朝:由於寺廟廣建和民間供奉的需要,金銅佛像的需量大增。再加上朝廷佈施給青海,西藏,蒙古等宗教領袖的需要,就使得藏傳金銅佛像也得以迅速發展。同時,西藏地區也不斷向漢地皇室進貢藏地金銅佛像,使得漢藏兩地的金銅佛像藝術得到廣泛的交流和完美的融合,在明朝永樂和宣德年間達到鼎盛,形成了著名的「永宣金銅佛像」,它代表了明朝最高的金銅佛像水平。

清朝康熙、乾隆:宮廷官式造像顯示出清代金銅佛像的最高成就。尤其乾隆皇帝極度重視佛教造像藝術,廣建寺廟佛樓,大事施造佛像,並在宮廷中設立專事造像的地方,親自參與造像圖樣的設計,審查蠟樣並監督造像的全過程,還邀請三世章嘉國師,二世土觀活佛等高僧作顧問指導參與其中。

近代台灣:目前鎏金工法自日本引進先進的鑄造工法,作品細膩程度,可以說是史上無有,基於環保意識傳統鎏金工法,已逐漸不被採用 而採取離子附著之電處理表面技術 設計原模、製作生產模、 蠟模、組合與修整臘模、沾漿、淋砂、脫蠟、殼模預熱、澆鑄、去殼模、清砂、切割、修模、粗磨、亞焊、細修、拋光、離子鎏金、表面附著、局部彩繪、現代台灣製造之鎏金佛像,其工藝價值遠勝過其他材質的佛像。

盛凡漢式銅鎏金佛像
盛凡漢式銅鎏金佛像
盛凡鎏金銅佛像

為何要選擇供奉鎏金佛像?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莫不大明。」
表示佛智和德行如火熾盛,能燒掉一切無明煩惱和愚癡迷妄。
金銅佛像的金色身相,鎏金光象徵降妖伏魔之金剛光,相以表法、鑄佛形像。

《達磨大師破相論》言:

「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
鎔鍊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此即金銅佛像「鑄寫真容」之意涵,透過光明晃耀的金銅佛像,讓大眾照見自在本性。

本敘述節自《佛教造像的金銅佛像》見迅法師

盛凡鎏金佛像雕工細膩、法相莊嚴無比。
依佛教經典中描述佛具32相,極力表現於作品中。
背光上滿是立體浮雕的八吉祥圖案,立體感很強,每個圖案都能完美呈現。
再看細微處,面部飽滿,長目半閉,目光下斂,唇嘴微上翹,略帶微笑。
表現出悟徹後身心舒泰的狀態。
雖然袈裟垂下遮掩下身,仍可清楚地看到結跏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