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勒佛
未來佛
簡介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
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
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
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
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
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關於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
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
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彌勒菩薩現生於兜率天的兜率內院,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遞補佛位。
待兜率天壽四千歲滿,彌勒菩薩即將下生人間,現太子身,出家修行,
最後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所以世人稱其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過去久遠劫前,在底沙佛住世時,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一同出家修行,當時釋迦牟尼佛尚是菩薩身。
但是,因為釋迦牟尼菩薩先彌勒菩薩而發大乘心,願能普度眾生,
依著這個因緣,釋迦牟尼菩薩才得以見到底沙佛入火光三昧大放光明,
心生大歡喜,而以單腳站立七日,口誦讚佛偈,契入實相真理,所以比彌勒菩薩早至人間成佛度眾。

生平事跡
「慈氏」之名的由來
彌勒菩薩又被稱為「慈氏」,
因為在過去無量無邊阿增祇劫的時候,有一世界名為勝華敷,有佛住世,名字叫做彌勒。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名為一切智光明,聽到彌勒古佛闡說《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
心中信服,便發菩提心,持誦《慈三昧光經》,並誓願將來成佛名字亦叫彌勒。
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後來出家修行,精進不懈。
某一天,值遇洪水暴漲,無法出外乞食,連著七天,不進粒米,生命垂危。
當時有一對兔王母子,看到菩薩精進行持,
為了護持正法久住,便投身火中,將自己的肉烤熟來供養菩薩。
菩薩看到兔王母子捨身為法的精神,非常感動,即說偈言: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直到成佛,將更制斷肉戒。
說完後,亦投入火中,與兔王母子共捨命而去。
彌勒菩薩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的廣大慈心,即是慈氏之名的由來。
化身布袋和尚
傳說五代後梁時的布袋和尚,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自稱為契此,但是卻沒有人知道他確實的姓名。
他長得矮矮胖胖的,整天笑容滿面,
常以竹枝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布袋和尚。
有一次,他睡臥在雪地上,起身時片雪不沾身,眾人都覺得很稀奇。
此外,每次他向商家化緣某樣物品,該貨品一定立刻銷售一空,向人預示吉凶,也一定靈驗。
如果天快下雨了,布袋和尚就會穿著濕草鞋快步急走;
如果乾旱將至,他就穿著高腳木屐在橋上倒頭大睡。
因此鄉民常以他的行徑,作為天氣預報的準則。
有一天,他走到奉化岳林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
口中說著:「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世人皆不識。」說完後就安詳地往生了。
從此之後,眾人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宋朝時,岳林寺依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了彌勒菩薩像,
自此天下佛寺山門也紛紛倣效,以笑口常開、大肚能容之彌勒菩薩像為鎮山之寶。
(以上資料均由網路蒐集整理,如有問題敬請直接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