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紀的青銅佛像,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

前言

古代青銅器的器型雄偉、紋飾瑰麗,在數千年悠久的歲月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集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于一身。隨著收藏市場的火爆,近年來國內青銅器的價格一路狂漲,過去曾被走私出境的青銅器正在源源不斷地回流。但另一方面,由於其倣造所需的生產條件以及工藝並不複雜,所以倣古銅器成為一些不法之徒獲取暴利的手段,諸如移植、拼接等倣造新工藝也層出不窮,令藏家防不勝防。倣古銅器數量之多也讓人嘆為觀止,無論古玩店舖還是小地攤幾乎只要有古董的地方都能見到假銅器。因此,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將氾濫到古董市場與藏家手中的假青銅器收集起來,足以製造兩艘青銅航空母艦。

銅銹是歷史的產物

  青銅器是人們將鉛、錫、銅等礦石等原料經過熔煉氧化後,將其所形成的集合體還原提煉出純度較高的鉛、錫、銅,再根據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鑄造而成的。在其形成後所經歷的複雜環境中,各種金屬被重新氧化而成了類似銅礦石的鹽類。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變化過程是一個“輪迴”的過程。

  具體而言,銅銹大多都是由組成青銅器的金屬銅、錫、鉛等金屬成分與周圍環境中的其他元素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而生成銅的各種鹽類,顏色多以綠、藍為主。存世時間短、保存較完好的銅器表面銹蝕較輕,一般會有如“黑漆古”或“水銀皮”等氧化膜層,這些層膜同樣是銅器的組成物質被氧化、溶解或侵蝕後富集、沉澱而成。例如內蒙古、新疆等沙漠中出土的銅器多數都有“水銀沁”或“黑漆古”等漂亮的皮殼。

  銅銹產生的狀況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濕度大、溫度高時,銅器表面的化學反應程度相對劇烈,生成的金屬氧化物也相對多些,這一時期是銅銹的生長期。相反當乾燥、寒冷時,銅銹的產生速度變緩甚至停止,生成的金屬氧化物也減少,這稱之為銅銹的休眠期。生長期、休眠期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不斷交替。生長期到來時,新的化學反應在以前的生成物、銅銹的孔隙中發生,銅銹的多孔性越來越低,銹蝕之間也時常有反應發生。這些致使古銅器表面的古銹蝕不但量多,且密度、硬度都很大,成分複雜、顏色豐富,有的銹蝕就像璀璨奪目、五彩斑斕的寶石。此外銹蝕的產生也受地域的影響,這與不同地區的溫度、濕度以及土壤中的各種酸、鹼、鹽的含量有關係。

  古銹蝕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經受複雜環境中各種物理的、化學的作用,如:污染、風化等,在這些作用的長期交替作用下古銅器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風貌。這些相對穩定的銹蝕是銅器數千年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妥協的歷史產物,呈現出和諧的自然美,也是其飽經滄桑的象徵。它們不僅能反映出銅器的原料組成,還記錄著銅器與環境“相處”的漫長歲月中的各種資訊。從這一層面出發,我們可以通過對銹蝕的分佈,形態、顏色、光澤等等來判斷銅器的真偽。

9世紀印尼坐佛銅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老銹新銹區別大

  由於所經歷的環境和時間長短不一,仔細分辨還是能發現不少老銹和倣造新銹的區別。

  首先從銹蝕的層次上看,古銅器上生長的是陳年自然銹蝕,其銹蝕有明顯的層次,一般從外到內縱向分為銹土結合層、主體銹層、地子銹層。銹土結合層上常見銅器銹蝕與地下環境中的附著物,如泥土或炭化後的草木屑等;在銹土結合層的下面有一層綠色或藍色的結晶銹就是主體銹層;在主體銹層以下就是緊貼銅器的黑或紅褐色的氧化膜層,即地子銹層。這3層銹蝕次序分明、排列合理,有的古銅器沒有銹土結合層,甚至沒有主體銹層,但是決不能沒有地子銹層,這對於分辨老銹新銹十分關鍵。而大多數倣古青銅器由於其經歷的時間較短,通常只有一層浮銹,顏色單一、結構鬆散、附著較差,如果去掉浮銹會直接露出新鮮的銅體。

  其次從銹蝕所呈現的形態來看,古銅器所經歷的環境十分複雜,除了在使用過程中所經受的損壞、侵蝕,還有諸如大氣腐蝕、土壤腐蝕、疲勞腐蝕等。這一系列的物理、化學作用在不斷地改變著青銅器,在其表面形成各種形態的銹蝕,銹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可以說古銅銹蝕的產生是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裏,人為的、自然的;必然的、偶然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這些因素與銅器相互影響、相互制衡,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倣古銅器則不然,其銹蝕一般有化學腐蝕銹與膠著銹兩大類。有些倣造者用食鹽、食醋、硫酸、鹽酸等化學藥品來腐蝕銅器,或者將新倣的古銅器放到潮濕的地下埋幾年,雖然銅器的表面在劇烈的化學作用下也會產生銅銹,但是這些銹蝕只是短時間內產生的年輕銹蝕,並沒有經歷過漫長複雜的氧化過程,不會表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倣造者便想盡各種辦法為它化粧,使它看起來像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滄桑,這顯然無濟於事。

商代中晚期青铜器

倣古銹花樣百齣

  為倣品上銹是現代青銅倣古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道工序,銹蝕倣造的相似程度,直接決定倣造是否成功。所以倣造者就要用各種方法來倣古銹。筆者經過長期的觀察,將常見的做法歸為以下幾種:

1.“種植銹”:將酸、鹼、鹽等各種化學藥品摻和金屬粉塗抹到倣品表面,然後再埋到土裏來“種植”偽銹。
2.“膠著銹”: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顏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別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銹拌入清漆或膠水中塗抹到倣古銅器上。
3.“燒熔銹”:將調製好的礦物顏料在銅器表面燒熔,這些被熔化的顏料在降溫後凝固在銅器的表面。
4.“電鍍銹”:用類似工業中金屬表面電鍍技術在銅器表面鍍“水銀皮”或“黑漆古”等皮殼。
5.將動物尿液、糞便或農用化肥與泥土摻和,塗抹到倣品表面後埋到土裏。
6.“移植銹”:將古銅器上的古銹移植或鑲嵌到倣品表面,再用上述的各種方法組合作銹。

  儘管作假銹的方法五花八門,但不外乎分物理上銹、化學上銹兩類方法。但這種年輕的新銹與古銅銹存在根本的區別,如果用顯微鏡或其他儀器來分析,區別會更明顯。

公元前11世紀,牛卣西周早期

鑒別對策更勝一籌

  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花樣百齣的倣品,很多收藏者都不知道如何應對,針對以上歸納的常見作偽方法,也總結出一些實用“招”,僅供收藏者參考。

  1.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鬆開手後針會被偽銹含住掉不下來。對於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用這種方法鑒定也很有效。

  2.在鑒定銅器的銹蝕時,最好取一些試樣下來,用高溫熱針燒灼,或將試樣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用樹脂或膠水製造的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膠味兒等刺鼻的氣味。放大鏡觀察,被熱針燙過的部位,會發現那些膠狀物被熔化後又凝固,根據熱針的形狀形成一個半圓槽。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他異味兒。

  3.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4.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拋光,也有用拋光玉器的滾筒機械拋光。這類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的部位灰暗。用乾燥的硬布等物品在銅銹表面快速摩擦,使其表面發熱後,嗅其味道,有些偽銹會發出松香味兒、塑膠味兒、油漆味兒或其他如502膠水等異味兒。

  5.用珠寶鑒定中的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來鑒定銅銹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銅銹在濾鏡下都不會變色。用那些綠色、藍色的化學顏料做的各種偽銹,在濾色鏡下多數會變成紅色。特別是用琺瑯彩釉料在低溫下燒成的假銹,這種偽銹既不怕火也不怕水,用熱針、水都不管用。但因為琺瑯釉料中的藍色含鈷,所以在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它的藍色或綠色會變成紅色。

  6.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如果銅銹是透明的結晶銹,我們可以取下一塊放在熱水裏,如果遇到水後能溶化的,就有可能是這幾種偽銹。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試青銅器銹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他結晶狀的偽銹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正的古銅銹幾乎沒有味道。筆者認為有些偽銹有毒,最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銹上,觀察銅銹的親水程度,古銅銹是親水的,那些用油漆、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

  7.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銹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銹和老銅銹有很大差別。

  由於篇幅所限,上面簡單地介紹一些通過銹蝕分析鑒定古銅器的原理與方法,更多運用科技鑒定文物的內容將在筆者撰寫的《古玩解剖辨偽圖說》中詳細介紹。筆者正在嘗試採用現代成分分析技術對銅器表面銹蝕的成分進行分析,通過與銅器組成材料的因果關係分析,或與數據庫對比,也可以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在未來的文稿中會提供。希望能與眾多的收藏者和專家交流,為文物鑒定做點實事,以推動古銅鑒定技術更上層樓。

※轉載自網路整理  來源:大江網-江南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