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障
業障在於自心的執著,如果我們對相上不執著、不分別,那麼,我們內心裡面的業障就不存在。什麼事情看不開就會有業障,要是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那麼業障就不存在。煩惱也是一樣,如夢幻泡影,不實在的東西。克服心裡障礙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因果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每件事都有一個因,沒有因的話,是沒有果的。當這個果結了後,我們要找因,這個果肯定和我們所做的事有關聯,或許一句話,或許一件事,或許我們做了什麼,都是我們種下的因。當果出來後,我們不要沉浸在悲傷裡,我們只能找方法,去面對。我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不對的改正,對的就吸收。
修行
修正我們的錯誤想法和行為! “行”是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 ,把佛法當作鏡子照自己,千萬不能照別人!自己度自己!發現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是開悟。悟後起改,改正了錯誤就是“修行”。
持戒
因為我們常常造惡業,佛教我們“持戒”,斷惡向善;學佛者皈依佛法僧三寶,自覺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制約心的粗顯活動,令不作諸惡。學佛是為了能夠更加智慧的去生活,當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時,我們應該破戒,功大於過。
口業
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口業裡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妄語包括謊言、惡口(即罵人的話)、兩舌(也是不實之言,即對人三面兩刀,挑撥離間之類)、綺語(即淫穢的語言,或者其他無禮儀不正經的語言)。
佈施
佈施主要表達了一種慈悲心意,佈施能克服我們內在的慳貪和吝嗇,佈施可以克服我們對財物的貪著。一個肯佈施的人,他對財物的貪著就會比不肯佈施的人要小。如果經常修佈施,久而久之,貪著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而一個貪著非常重的人,他看什麼都好,什麼都捨不得。因為我們有貪心,所以佛教我們修佈施,佈施就是舍,舍貪心。
忍辱
忍辱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一種智慧、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我們有嗔恚、所以佛教我們修“忍辱”,忍辱是對治嗔恚。
精進
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我們有懈怠、懶惰,所以佛教我們用精進來對治懈怠、懶惰。
禪定
“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為禪;“定”是內不動心。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我們散亂,所以佛教我們用禪定來對治自己的散亂。
般若
佛教用般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我們有愚癡,所以佛教我們用般若對治自己的愚癡。
開悟
開悟就是我們破除了迷執,見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開悟是開智慧,名事理的意思,不論身在何處都能用安靜平和之心對對待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開悟者能夠正確地圓融地對待生活,因為他體證宇宙世間和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後,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無虛,而什麼是虛妄煙雲,所以就能夠正確和圓融地對待生活。
回向
“三個殊勝”中的後行回向殊勝,就是把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一切眾生。我們做功德,種善根,積福德,都不是為自己解脫,自己成佛,而是為了眾生,所以要把自己所做的這些都舍給眾生,讓眾生得到利益,使它們成為眾生解脫成佛的因緣。做功德要回向,做事情也要回向。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求回報,就是回向。括幹家務,只是付出,不求回報,不要看別人的臉色。今天幹了很多活,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做了很多好飯菜,自己滿意得不得了,認為他們回來了肯定會高興,肯定會表揚我。但是他們回來,沒有表揚你,也沒有對著你笑,心裡就覺得受委屈了,又開始煩惱、痛苦了。如果你覺得受委屈了,就說明你沒有發心,沒有回向。他們無論是否高興,你都是在付出麼!如果他們讚歎你了,給你什麼回報了,你一高興,這個功德就毀了。你求回報,就沒有回向。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我們為家人做事的時候,為大眾做事的時候,為他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如果有要求,求回報,想得到一些好處,這樣統統都是發心不純正。發心一定要純正。不求回報地去付出,這才是菩薩的行為,這才叫回向。
放下
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應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學習,而是放下知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修行,而是放下強行。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萬物,而是放下錯誤。有智慧的放下、真正意義的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追求,而是放下妄求。
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我們的世界,如果沒有光明,就會一片黑暗。我們人生路上,沒有智慧,人生就一片黑暗,這裡的黑暗即為無明。“無明”就是我們完全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打坐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打坐也是一種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滯,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逆境
不順利的境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也就是人生的低谷。人的一生當中,總會有各種各樣不幸的遭遇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但除了經歷種種困難,身邊美好的畫面也從未斷過,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塵土所覆蓋,乾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志,那麼,我們的人生軌跡又豈能美好?而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我們身外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加持
加持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所謂神力的加持,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實,不是叫他躲債、逃債、逃避現實。加持最主要是給予加持者一個好的心態和自信心,相信這一切都會順利。
罪業
《地藏經》上講得清楚,“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業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打妄想。
懺悔
懺,懺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懺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之心,痛改前非,保證永不再造。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懺悔不單是嘴中說,更重要是行動,所謂身口意皆應懺悔。
涅槃
涅槃,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涅盤就是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增也沒有增相,減也沒有減相,也沒有什麼是跟非,也無所謂的對跟錯,簡單講涅盤就是不落入對立,是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諍,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盤的心,不管他走到那裡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作惡夢。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盤的智慧心,菩提心。
超度
超度含義有三:
一者,令現生中迷妄者、邪見者導歸正見,在思想上糾正之、破迷啟悟,此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現生中能依正見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從而得以解脫,此為現生超度;
三者,肉體滅後,家眷以虔誠之心請出家人念佛誦經、做佛事等以求亡靈得以歸往生淨土,此為善後超度也。
放生
放生就是救護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機,救他們的命!將被捕獲的魚、鳥等生類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稱之為“放生”。放生主要體現在對生命尊嚴的維護,體現了佛門廣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智慧的意思,學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個眾生,你不喜歡他、討厭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沒有菩提心。念念想眾生,念念想社會,菩提心就現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沒了。
清淨心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是一種“不迷于萬法萬相”的境界。在工作中、愛情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心就清淨了。念佛求的是清淨心。持戒念佛得清淨心,愈念心愈清淨,妄念少了,煩惱輕了,智慧自然就長。心清淨,身一定清淨。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淨,外面的環境就清淨,境隨心轉。
本性
人一出生就具備的遺傳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虛妄後,本來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虛妄蓋住了,再也顯現不出來了。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鏡子,本來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塵垢,就會被塵垢所蒙蔽,塵垢就好比鏡子的虛妄,當鏡子被塵垢蒙蔽之後,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線的能力,不再光明。那麼為什麼人的本性會染上虛妄呢,其實虛妄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本性裡,就比如金子是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熔煉出來才能成為金子,石沙就好比是金子的虛妄,人的本性,一開始就存在了虛妄,也是這個道理。鏡子去掉一分塵垢,就會多一分光明,去掉十分塵垢,就會多十分光明。人的本性去掉一分虛妄,即會得到一分的德能(德行和才能)。去掉十分虛妄就會得到十分的德能。從而可知,善和惡,在人的本性是染和淨的關係;提升和墮落,在人的本性中也是染和淨關係。金子經過熔煉,去除了石沙,從此以後便不再被石沙所混雜;人的本性經過修持,斷絕了虛妄,便不會被虛妄所污染。
煩惱
煩惱指令人不順心或不暢快的人或事。令人不順心不暢快,煩悶苦惱。
煩惱可以分為五種:
“貪” 貪五欲,即:財、色、名、食、睡;貪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不肯捨棄。
“嗔” 遇到不順意的事情,就發怒氣。
“癡” 整天昏昏迷迷的,不明白事理。
“慢” 高傲自大,輕慢他人。
“疑” 對真實存在的事物,真實的道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
(本文來自禅语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