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需要背誦記憶的最常見詞彙 – (1)基本知識

  佛陀並不是千變萬化、有求必應的神,也不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圓滿的覺悟者,是一位教導斷除煩惱方法的導師。佛是全知,但不是萬能的,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廟裡,佛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佛為人們指出一條解脫人生煩惱的道路。只要我們遵照佛陀慈悲為本的教誨去做,自然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歲那年捨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

佛法

  佛法是釋迦摩尼佛所教導的法,是斷除煩惱、滅盡諸苦的方法。後世將這些教導記錄成文,即成了佛經。猶如一個病人拿到了藥方,唯有去抓藥、吃藥才能治病;只知道捧著藥方讀誦卻不吃藥,疾病一輩子也甭想痊癒。同樣的,如果將經典奉為能免禍降福的靈丹妙藥、了生脫死的真言神咒,卻不肯依教奉行、依經實踐,煩惱永遠也不可能被斷除。

佛教

  佛法是本來宇宙中就具有的,而佛因為悟道了,他把這些佛理告訴世人,世人按照佛教導的言行去做,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謂的佛教,其根本宗旨就是覺人救世、自救救人,理論本身就博大精深。許多宣揚佛教的人沒有理會到釋迦摩尼佛理論的本旨,忽略了佛陀教化在世間的精神而側重玄談,使許多信仰佛教的人,也偏離了佛學理論的本來軌道,逐漸演化把他當神供養了,成了無所不能的天神。

求佛

  求佛,是向內祈求,向自己的如來藏祈求。求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通過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積資淨障,降伏客塵煩惱,恢復清淨自性,顯發種種殊勝妙用的過程。求佛,並不是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平安、發財、健康,而是他們的教法在指導著我們、引導著我們遠離傷害。

磕頭

  磕頭,表示對佛的禮敬,向覺悟者學習,在覺悟者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是為了制伏傲慢心。佛菩薩是覺者,我們磕頭是為了眾生覺悟,是生慚愧心的時候。很多眾生還有從無始劫以來形成的高慢心,每當我們磕頭的時候,為所有眾生去掉這顆高慢心。

蓮友

  念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意思是像“蓮花一樣的朋友”。必須是無貧富之別、無貴賤之分、愛我恨我、逆我順我,皆永為其友,隨時幫助,從不捨棄,歷久彌新,才稱得上蓮花一樣的朋友。這實在是最吉祥、最美麗、最尊貴的稱呼。真心普願、恒願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論其貧富貴賤、作恩作怨、逆我順我,常做此想,是即蓮花之德。

隨喜

  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對於一切眾生的善根,我們要隨喜;對聲聞緣覺的有學、無學道的善根,我們也要隨喜;對所有佛和菩薩的善根,我們還是要隨喜。隨喜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對境,一切善法應該隨喜,一切惡法不能隨喜,否則自己照樣有這些過失。

風水

  風水通俗的講就是好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富貴無比;可致後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風水並不是絕對的,是可以轉的,“心為萬善之本”古人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關鍵是看自己是不是福善之人。“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一切風水的源頭都來自我們的存心,對外部環境的風水不要妄求,最根本的、最首要的是看看我們存心善不善,我們內心的風水如何?境是隨我們的心而轉的。

隨緣

  隨緣意思就是說隨順著因緣,任何事不勉強。隨緣,要能隨順緣,也要能隨逆緣。如果只能隨順善緣,不如我意的緣我就變了臉,那叫隨什麼緣?如果能隨順逆緣,則逆緣也能化為順緣,惡緣也能化為善緣。隨緣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在修持上要中心有主,不隨境轉,在生活上要隨順因緣,一切不勉強。至於其間的分寸,就要靠自己的智慧來抉擇了。

功德

  功德,功勞和恩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叫做“性德”。雖本有性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污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佛經

  佛是智慧,經是徑,佛經就是走向智慧的捷徑。佛經是佛弟子紀錄佛陀在世時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門,以及開示宇宙真理的文字。每一部經書都蘊含著很多的人生哲理。

為什麼要誦經

  讀經是為了瞭解如來真實義,只要有文化的人誰都會讀經,你讀經的時候是不是瞭解文字背後的真實含義?如果明白了,就是離文字相了、離說相了,按照佛的教誨去落實,這樣讀經才有價值。而許多佛弟子看經文都是只看表面文章,還是不瞭解經典的真實義。遇到難題的時候,總認為是別人的錯誤,總是向外去找原因,這是心外求法,讓別人給看看、給算算,你說誰能解決你的問題呢?你看釋迦牟尼佛講法四十九年,從來也沒說給誰看一看、觀一觀,給誰做作超度什麼的,都是教育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覺悟的人,為眾生著想,總是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的苦,發心求出離。 所以,以後在誦經的時候,要仔細琢磨經文的含義,把理論上的東西學著運用於生活中,用佛理指導生活,真正象一名佛弟子一樣,為眾生作出好的榜樣,學習在事相上運用佛理,長期熏修,讓事理圓融。如果只是讀,卻不去運用,那就好比我們背了一篇課文,只知道裡面的內容,而不知道裡面的含義。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讀多少部經,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經上講的完全不相應,一天讀兩百遍也枉然。

佛咒

  佛咒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佛咒的出現,一般是透過所謂通靈者的媒介,由神靈所傳授,而為民間所採用,不論東西方,都有咒語的流傳、使用和信仰。民間信仰的符咒力達到驅邪、避凶、趨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應該是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

為什麼要念咒

  念咒不能僅強調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將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沒有區別。持咒是一種收攝身心的修行方式,通過反復的地念咒有助於你集中精神,收攝身心, 斷滅各種妄念。咒語中的不同發音對你的身體五藏也是有影響的。持咒兼帶持戒、修定,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夠去執著而消業障,這樣也必定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除了邪法、邪咒,用來損人利己,或者是報復、報仇、洩憤等以害人為目的的咒術之外,都可以持誦。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一門深入指專攻一門技術或學問,以期深造,是修定,長時熏修是從定裡開慧。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成就戒定慧、成就清淨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再求解。沒有根本智,心不清淨,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哪怕是一句佛號,或一句經咒,長時的薰染,修持,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收穫,從最初的一門深入,到以後的廣學博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重重法喜,唯心自知。一經通,則竅竅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誦一經能開悟,誦那麼多經也能開悟,但是誦一經比較容易契入,誦多經很難契入,除非這一經已經通達了。

皈依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皈向、投靠;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皈依了。

皈依三寶

  三寶分別是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
  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
  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
  概括地說,三寶的含義為:佛為覺,覺而不迷。法為正,正而不邪。僧為淨,淨而不染。皈依三寶的含義是:發心翻舊日惡,依止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脫,具足三寶功德,為利眾生而究竟成佛。
  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等待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成為三寶。或許在家居士們會擔心:那是否意味著我們都要出家呢?並非如此。我們所要成就的,並不局限於形象上的三寶,而是三寶具備的內在品質,這才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三皈依的真實意義是皈依覺、正、淨

  覺,是覺而不迷,為眾生念佛,為眾生做事,念念都是為了眾生去做就是覺悟。比如,掃地是把眾生的業障掃掉,願他們早日露出智慧,皈依三寶,求生淨土。吃飯是為了眾生而吃,願所有眾生都能吃到這阿彌陀佛無量光化現的智慧法食,早日破迷開悟;事事都是這樣加念,加上念頭以後念佛,這就是堅決不為自己而求,每件事情都是在覺悟中做的,所做之事有公德。
  正,是正而不邪,用佛的教誨當作為人處事的原則,不入自己知見,不如別人知見,自己知見和別人的知見都屬於邪知邪見。知見就好比方向,方向錯了,只能離 正道越走越遠。所有的經典上都告訴我們做個好人,孝敬父母,尊敬丈夫,尊敬妻子,恭敬愛護眾生,對人慈悲。告訴我們深信因果,迎面而來的都是命中有的,要用慈心感化,把業力轉化成願力,這是根本。
  淨,是淨而不染,對時間的一切,好的環境,好的緣分,我們不貪著,隨緣享受;遇到逆境我們深信因果,不生瞋恨,這都是自己前生所造的不善因得到的果報,認帳認命,也不逃避!我們深深的明白,世間的福早晚有享到頭的那一天,不羡慕,不攀緣。對自己的命運知足,知足就能夠常樂。好壞事情都不在心中留印象。

出家

  出家,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業這樣的世俗世界,到廟宇裡去做道士或僧尼(也就是俗說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後的人除了每天得吃齋念佛,同時要戒掉七情六欲。
  出家具備的兩個條件
  第一要發大菩提心;
  第二要有過人天分,做眾生的人天導師。
  出家不能是要逃避什麼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情感之事,他應該做佛法的傳播人,佛陀的使者,他應該是人天的導師,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下來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寶的千辛萬苦的努力,要有一顆“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麼出家以後,有著這種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業,相反地,只是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情感問題,或者願意清靜幾天,那麼貿然出家,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家生活也不會太平坦的。

出家與在家學佛

  如果一個人他徹底證悟了空性思想,對於他來說,確實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區別。但是,有幾個人是真正證悟了空性,還是只是學了“佛在心中”或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口頭禪呢?出家人要弘法利生,把佛法傳承下去,在家人是護持佛法,協助出家人,使正法久住在這個世間,利益人天。這在職責上稍稍有點不相同,修行功夫上沒有差別,完全一樣。

學佛三字:聞思修

  聞:聞是聽聞,‘佛法難聞,今已聞。’能夠聽聞佛法,甚為不易。
  思:聽聞後,沒有進一步思惟,也是枉然,‘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所以必得深入思惟與研究。
  修:光研究是不行的,必須實修。真正的學佛,真正的修持,是要從現實的生活行為裡表現出戒定慧,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沒有貪嗔癡。學佛只有結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實實在在的利益。
  要知多聞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素食

  素食是一種不食肉、家禽、魚等動物產品的飲食方式。佛陀以‘慈愛與樂,悲湣拔苦’的精神對待眾生,更為護生而制律戒殺。戒殺即為慈悲精神的實踐,所以提倡素食。

五辛

  經文所提到的五種辛菜為:蔥、蒜、韭、薤、興渠。雖然其本身並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葷菜,但是辛菜裡面所含的成份,對於學佛修道的人來說,猶如毒藥一般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因為如果生吃這類辛菜,會使人動肝火,容易增長嗔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壯旺相火,助長淫欲的念頭,所以佛教不提倡佛弟子吃五辛。

佛教為什麼提倡不要喝牛奶

  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如何去保護動物」,以及各取所需互不傷害。若大家對於牛奶的需求不是這麼大,或許就不會造成商人為了謀利,而使用不人道的方式對待,養乳牛的目的是供奶,而為了讓乳牛持續泌乳,就必須不斷讓它懷孕產子。一隻乳牛一年之中,有9個月是在懷孕。無論產下的是小公牛或小母牛,在出生二天后就被帶離牛媽媽身邊,因為牛媽媽的奶要給養殖業者賺錢用。如果產下的是小母牛,則它會步上牛媽媽的後塵,必須不斷地懷孕產子。而母牛泌乳年齡有限,奶量在生前二胎時最好。當產奶率下降後,養殖場當然不會浪費錢繼續養著它們。約6歲它們就會被送往屠宰場。而小公牛僅3至16周就被送入屠宰場。牛奶含有鈣質,但喝下的同時也無可避免的喝進飽和脂肪、膽固醇、注入牛體的賀爾蒙及抗生素。而很多蔬果中亦含有大量的鈣,人體對這些蔬果中的鈣吸收率,甚至超過牛奶。例如,牛奶中鈣的可吸收率是32%,根據美國飲食協會的立場檔,綠花椰菜,大白菜,秋葵及甘藍中鈣的吸收率是49%~61%,石膏豆腐中鈣的吸收率是31%,鈣片也很容易買到。且經常作負重運動,以及不抽煙都對骨骼健康很有幫助。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自己做的,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一己之私剝削乳牛,搶走本該給牛寶寶喝的牛奶。(羊奶,雞蛋亦是同個道理)

三淨肉

  三淨肉應具備三個條件:
  一、眼不見殺,即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的淒慘景象。
  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聽見它慘叫的聲音。
  三、不為己所殺,即不是為了自己想吃才殺的。
  這是對於一般學佛弟子,一時無法馬上改過吃素的人,個人的立場有種種不便,給予他們一種權宜方便之法,令他們逐漸對佛法的道理所有瞭解,而後再改除吃三淨肉的觀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如若對佛法有了更深入的體悟,就知道三淨肉是慈悲開立的前方便。

五淨肉

  就是由前面三淨肉再加上兩種情形,合稱為五淨肉,何等為二?
  一、自死:所謂自死者,就是眾生自己命終,非他人打擊之死,亦非種種策謀之死,得其肉而食者不犯。
  二、殘食:所謂殘食者,就是眾生被弱肉強食,因而剩下之殘餘之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譬如老虎追殺山羊,羊肉吃不完,剩下殘肉,得其肉者,食而不犯。
  由三淨肉加上後兩種情況者,稱之為五淨肉,這是佛教界,為一些要茹素者,一時辦不到而開的方便法,減少犯重之嫌,特立所為,最終目的還是要全茹素才對!

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佛教的慈悲(愛心);
  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孝道);
  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
  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
  在四大菩薩中,文殊主智,普賢主行,觀音主悲,地藏主願。
  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阿”,是沒有的意思;“彌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是極具智慧的人;“阿彌陀佛”是無量功德的覺悟者,是一尊佛的名字,這位佛的壽數,是幾千萬年無窮無盡的,沒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來可以達到虛空中無窮無盡的世界,也是沒有限量的。這裡的“無量壽”“無量光”指佛的智慧、慈悲是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是很完備的一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相應,因為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所以與一切眾生心相應。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都在這一句當中,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就圓滿了。

迷信

  迷信專指人對事物的一種癡迷信任狀態,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特徵:
  ①不具備分辨能力,不能足夠全面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本質;
  ②沒有判別能力,而又為某種現象或說法信以為真,甚至堅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將所謂“信仰”和“崇拜”的現象和說法付諸於積極不懈的行動。

信仰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當信任變得極端化,將會形成信仰,這是構成幸福的一個積極因素。信仰能夠驅使人們共同應對不幸和災難,促成整個社會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就是貫穿在人的世界觀之中的一種意識規範。

迷信和信仰的區別

  迷信對社會的危害較大,宗教信仰對社會有許多積極的影響。迷信不能解決人的心靈歸宿問題,宗教信仰能夠為人的心靈提供一個較好的歸宿。有宗教的人對自己的信仰有理性的認識,知道自己為何信,如何信;迷信是指盲目相信,迷信的特點是盲目,沒什麼特別原因就相信,一般出於盲目的恐懼或崇拜。所以,迷信多以騙錢或控制人身為主,是自私的,宗教信仰是無私奉獻的。現在很多人,打著宗教的旗幟,搞的是迷信活動。邪教是屬於這種情況。迷信沒有完整的理論;宗教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有完整的教義和教規。宗教有其特有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理論、教義教規、宗教儀式、宗教組織、宗教制度。迷信沒有固定的崇拜物,也沒有既定的宗旨、規定或儀式。迷信的物件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樹木。有人把聖經當驅邪的工具,放在床頭當安眠的法寶,有的把十字架當驅鬼法寶,十字架是基督福音的象徵,十字架若沒有基督就不是救世的記號。迷信關切的是世間的事物和自我的安樂,非終極意義;宗教關切的是世界之根或萬有之源,是超乎此生此世的人生意義,是具有終極意義。迷信是一種非理智的信仰,即盲從、盲目的信念。如果不瞭解要信仰的物件和內容,事後也不去瞭解它,毫無主見地跟人信奉,那就是迷信。

(本文來自禅语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