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擲筊」?

擲筊

簡述:

「擲筊」本來是一種道教信仰問卜的儀式;佛教寺廟偶爾有之。
而「擲筊」又稱擲筶、擲杯、跋杯,普遍流傳於華人傳統社會中。
臺灣民間信仰中,凡是求籤,均需要向神明擲筊確認。

由來:

最早,在中國殷商時期,宮中事務處理之前,都需用乾燥後的龜殼進行占卜。─《禮書 • 表記》 演變至後來,在宋朝程大昌所著的《演繁露․卜教》中記載,古人以蚌殼作為貨幣,也採用兩片蚌殼作為占卜工具,當時稱為「杯珓」,也使用在寺廟中,和神明溝通的工具之一。後來因蚌殼易碎,故改為木製或竹製,成蚌殼形,又狀似月牙。字面上也由「珓」改成竹部的「筊」。

刻木事親

廿四孝的故事:

廿四孝中亦有一則故事與杯筊有關,傳說:丁蘭是個大逆不孝的農夫,每當母親晚些送飯時,就會惡言相向甚至於動手毆打她。有一天,丁母又遲到了,丁蘭好生氣,心想到時候一定要迎頭痛打母親一頓。
  這時候,不經意看到有一隻小鳥,口中啣著餌食飛到樹梢,他很好奇,就躡手躡腳爬上去瞧瞧。 原來母鳥生病了,羽毛掉了不少,小鳥正餵食虛弱的母鳥。丁蘭深自悔悟,當下發願從今以後要好好孝順母親。
  此時,丁蘭看到母親從大老遠匆匆跑來,馬上敞開雙手奔向母親。母親誤以為丁蘭又要毆打她了,情急之下躍入大池塘中。丁蘭大吃一驚,立即跟著跳下去,但是在悲切哭喊聲中,他遍尋不著母親,一直努力到日落西山,只找到一塊木板。丁蘭抱著木板回家,把它當做母親一般日夜奉祀,這就是「神祖牌位」的起源。而後丁蘭又裁了兩塊木板,並做俯仰陰陽兩面,無論何事,都用這兩塊板子請示母親,亦被視為「杯筊」的起源故事。
(故事來源:台北行天宮)

擲筊有幾個約定俗成的儀式如下:

1. 擲出允筊通常以三次為限。
2. 擲筊前需在神靈面前說明自己姓名、歲數、生日、戶籍地址、現居住址和請示的事情。
3. 擲筊前雙手要合住一對筊杯,往神明面前參拜之後,才能鬆手讓筊杯落下。

擲筊

(圖片來源:台北行天宮)

擲筊如何看:

「聖筊」:呈現一凸、一平,為佛菩薩或神明表示「對、好、可以」。
「陰筊」:呈現凸、凸,為佛菩薩或神明表示「不對、不好、不可以」。
「笑筊」:呈現平、平,為佛菩薩或神明表示無法裁示,或信徒因緣不具足,皆有可能呈現此筊。
「立筊」:非常難擲出,一個或兩個筊杯直立,相傳若為「無所求」的信徒,容易擲出「立筊」,會被善信視為神蹟。
「同心筊」:兩筊杯反筊面同時向上,且正、反半邊相疊。和「立筊」一樣較難擲出,一般也認為是好的兆頭。

(文章整理自網路資源,僅供參考)